亚洲av无码片一区,永久免费中文字幕,青青草原伊人久久伊人,久久国产亚洲视频

岳陽網(wǎng) >新聞中心 >湖南

在藍墨水的上游涵養(yǎng)“美的教育”丨人民路上原住民·岳陽篇
時間:2024-09-23 16:23:16 來源:紅網(wǎng)

專題banner.jpg

編者按:“人民路”,串起了許多國人的共同記憶和家國情深。站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歲月當口,紅網(wǎng)用鏡頭翻閱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,推出專題影像深度報道《人民路上原住民》,講述人民路上“小家”“小我”故事,折射共和國“發(fā)展為人民”的大情懷、大時代。

微信圖片_20240921132647.jpg

【地理檔案】岳陽市的人民路不在主城區(qū),散布在多個縣市區(qū),汨羅市人民路是其中最長的一條。她建于1987年汨羅撤縣建市之時,長2.5公里,分東中西三路,是汨羅城區(qū)的主干道之一,沿線有汨羅市人民醫(yī)院、汨羅市圖書館、歸義中學等。

紅網(wǎng)時刻新聞記者 劉璇 張必聞 秦樓 岳陽報道

1.jpg

“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?!比藗兂3v史比作長河,那么一條河流總有些人文的詩意呈現(xiàn)。

這個故事就發(fā)生在一條河流的沿岸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龍振武在汨羅江支流的友誼河附近建起一間平房。

城市以時間為養(yǎng)料“長大”,原本略顯偏僻的地段也被其擁入懷中。1994年,東西延伸的人民路,修到了龍振武的家門口。

此后三十年,平房改造成兩層小樓房,門前路修通拉直,商業(yè)漸漸繁茂……龍振武一家人的生活也隨之改變。

抵御時間的唯有不朽的靈魂,“藍墨水”的中華文脈,在這個家族上下傳承了五代人。

從龍振武的外祖父開始,到他的孫輩,龍家有20多位教書育人的老師,是當之無愧的“教育世家”。

“藍墨水”在汨羅流淌千年,不僅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,更孕育出了以文培元、以文化人、以文興教的傳統(tǒng)。

2.jpg

1979年,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大江南北,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系列重要的變革。

這股風也吹到了汨羅。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老城從不懼怕改變。上世紀80年代,汨羅提出“三個控制”和“四個面向”,率先向應試教育“開戰(zhàn)”,開始了長期的、扎實的素質(zhì)教育探索與實踐。

1984年下學期,正是汨羅市全面推行素質(zhì)教育的時期。龍振武明白,改善好學校的辦學條件是實施素質(zhì)教育的基礎。

當時,城郊中學沒有體育運動場。是他沖破重重阻力,在學校建成了250米的環(huán)形跑道和田徑運動場。

40年過去,時代浪潮奔涌向前,社會經(jīng)濟發(fā)生了巨變。在汨羅這片教育沃土上,立德樹人的傳統(tǒng)從未摒棄。

3.jpg

龍振武在人民路安家的40年,是我國社會經(jīng)濟飛速發(fā)展的40年,也是城鄉(xiāng)面貌變化巨大的40年。

當年的池塘、田埂、山坡被民居、樓房取代,人們順著時代浪潮的波浪涌入城鎮(zhèn),盤活了縣域經(jīng)濟。

133.jpg

2015年12月,原來的城關鎮(zhèn)、城郊鄉(xiāng)合并而成歸義鎮(zhèn)。2016年元月,城郊中學也改名“歸義中學”。

回憶起過往,女兒龍卉印象最深的還是當年蹦蹦跳跳踩著田埂,去父親工作的學校,叫他回家吃飯的場景。

“那時候,爸爸是不會按時下班回家的,每次媽媽要我去催他,到了學校,發(fā)現(xiàn)他還在埋頭加班?!?/p>

不止伏案工作,龍振武還經(jīng)常步行或騎單車家訪。那時候,人民路還沒拉通,出行很不方便。

盡管這樣,在龍振武手上,因為貧困而輟學,又被他想辦法“請”回來的學生就達200多人。

龍卉說起,父親有個叫何伊玲的學生,因為家境貧寒被迫輟學去學做裁縫,是父親一次次騎著自行車去學生家里做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。

后來,復學的何伊玲考上了衛(wèi)校,畢業(yè)后進入市人民醫(yī)院工作。從此,也在人民路扎了根。

4.jpg

5.jpg

在耕耘教育事業(yè)的40多個春秋,龍振武有太多過往可以追憶、太多故事想要講述。退休后,龍振武把自己的經(jīng)歷寫成了近百萬字的回憶錄,30余萬字的游記筆錄,還摘抄了50余萬字的知識趣聞和古今名人詩聯(lián)。

這一天,龍老爬上樓梯,顫顫巍巍捧出這些沉甸甸的回憶錄,他將回憶錄取名為《蠟炬人生》。他說,愿意將自己變成一支蠟燭,燃燒盡光和熱,為教育事業(yè)奉獻一生。

汨羅是藍墨水的上游,兩千多年的泱泱詩河流淌而過,必然在其中積淀出一處灘涂。

生長在詩歌原鄉(xiāng)的龍振武,“藍墨水”的文化傳承,刻在了他的骨子里。

龍振武喜歡讀詩,更喜歡寫詩。在他所創(chuàng)作的100多首詩詞里,有山川河流,也有人文歷史,最終匯成《大坡灣人詩文選》《耄耋愚翁俗詠》兩本冊子。

6.jpg

行至暮年,龍振武仍然關注眼前具體而生動的世界,一如他呵護“花骨朵”的那些歲月。

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(jīng)濟體,國家成功實現(xiàn)了全面脫貧,“一帶一路”、“嫦娥”探月、“天問”落火……

退休以后的龍振武,對國家大事一件都沒落下。

當然,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老本行——教育領域。事實上,他自己就是新中國教育的受益者。

1949年8月,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,湖南和平解放。新中國成立后,龍振武進入了當?shù)厍嘟咝∽x書,得到了完整的受教育機會

75年,彈指一揮間。

他投身其中的教育領域,全面開花,碩果累累。

1986年,《義務教育法》頒布,明確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。2000年基本普及,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。

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(jīng)費支出達3.4萬億元。“最好的房子是學?!?,生動描繪了農(nóng)村教育的巨大變化。

……

汨羅可圈可點。1996年,《大面積推行素質(zhì)教育的探索—湖南汨羅市中小學教育改革12年寫真》一文在全國范圍內(nèi)掀起“素質(zhì)教育學汨羅”的熱潮。素質(zhì)教育,成為汨羅一張響當當?shù)拿?/p>

改革大刀闊斧。2021年,汨羅全面實施教育改革,開展扁平化管理,原15所“鄉(xiāng)鎮(zhèn)聯(lián)?!比砍蜂N,原187名“局管干部”全部“下放”回歸教學一線。

今時今日,汨羅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幾乎為零,普通高中教育鞏固率99.4%。

龍振武感慨地說,有生動活潑的校園、有幸福感的老師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,就是美的教育,就是教育的真經(jīng)。

7.jpg

8.jpg

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?。人生的道路上,從不缺乏同行者?/p>

76歲的彭祥和龍振武是老朋友。1986年,擔任汨羅縣副縣長的彭祥同時兼任教委主任,彼時,兩位后來的老友因為“教育”二字打過多次交道。

過去,龍振武為教育勞苦奔波的步伐,彭祥一直看在眼里。當年,龍振武為了改變學校辦學條件極為落后的狀況,以三寸舌頭,兩條硬腿,跑遍了城郊鄉(xiāng)的各個村組和汨羅縣的各個機關單位,籌措資金,把城郊中學破損的平房改建成樓房。

退休后,見證汨羅發(fā)展的他,用文字記錄這座城市,其編纂的《汨羅鄉(xiāng)賢風采錄》中就收錄了龍振武的事跡。

同是寫書人,一人也在另一人的書里做過“主人公”,兩人惺惺相惜,相談甚歡。

9.jpg

10.jpg

從小看著父親工作的龍新汨,在耳濡目染下也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。如今,他是汨羅二中的地理老師,帶著畢業(yè)班。

11.jpg

12.jpg

父親年事已高,女兒龍卉經(jīng)常小心翼翼在旁守護,陪父親聊天、看書,翻閱老照片。

這天,一張汨羅龍舟賽的老照片,將父女倆的思緒拉回到1980年。

12.png

因為屈原,汨羅不僅是詩歌的原鄉(xiāng),也是端午源頭、龍舟故里。

1980年的端午,湖南省外事辦、岳陽行署、汨羅縣政府首次聯(lián)合在汨羅江歸義河段舉辦大型龍舟賽。

因為離家不遠,龍振武一家也前去觀戰(zhàn),成為了當年10萬觀眾中的一份子。

“比賽當天,汨羅江兩岸人山人海,那是我第一次觀看這么刺激的比賽?!饼埢苷f。

那次賽事是汨羅第一次舉辦如此規(guī)模的龍舟賽。

此后,汨羅江上的龍舟賽逐漸發(fā)展成為一項富有文化內(nèi)涵的傳統(tǒng)活動。尤其是從2005年以來,汨羅市成功舉辦了多屆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(jié),“龍舟文化”成為了汨羅乃至湖南的一張文化名片?。

13.png

以身為舟渡人,以心為舟塑魂。

“長大后,我就成了你……”,邊翻閱老照片,龍卉邊感慨,這些年,父親與她,不止是親情的鏈接與傳遞,更是一種精神的繼承。

在小學老師的崗位上,她像父親一樣,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獻著智慧與汗水,滋潤著小幼苗們。

初秋,龍振武家院子種的石榴樹已經(jīng)開始結果。這是第三十個教師節(jié)時,全家齊心協(xié)力種下的樹苗,今年已是第十年。

龍振武說,在傳統(tǒng)文化中,石榴在人們心中一直代表著美好的象征,寓意著豐收與富饒。他們一家,上下五代,收獲的成功與喜悅大多來自于教師這份職業(yè)。正因為懷著一份信念,才能像石榴一樣,每年收獲碩果。

清澈的汨羅江,是歷史的現(xiàn)場,流淌著古往今來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。延伸的人民路,是時代的印記,見證著一座城市拔節(jié)向上的靈魂內(nèi)核。

這里的人和事,要蘸著“藍墨水”書寫。正如萬世師表孔夫子所嘆:“水哉!水哉!何取于水也?”

水?。∷?!從水中得到什么呢?孔夫子站在水邊,拍著自己的大腿,發(fā)出對水的無限贊美。

教育是與水同流,與風同舞,與美同在。

出品人:賀永祥

總策劃:肖世鋒

執(zhí)行策劃:周逸峰 楊抒懷 秦樓 周世琦 鄭江暉

設計:譚文平

素材支持:趙曼 歐陽林 姜姿

外聯(lián):吳思靜

鳴謝:湖南省民政廳區(qū)劃地名處

來源:紅網(wǎng)

(編輯:江浩玉)